核心提示本文來自:表外表里,作者:周霄 陳成 徐帆,編輯:慕沐 付曉玲 曹賓玲在云計算企業一片萎靡之際,騰訊2022Q2財報,再次給行業一記暴擊:2022Q2季度,騰訊云企業服務收入,同比負增長。往前翻阿里Q2財報,也是類似:云計算收入增速下滑至1 本文來源于:outside,作者周曉、陳誠、徐帆,編輯:牧牧、傅曉玲、曹斌玲。在云計算企業不景氣之際,騰訊2022Q2財報再次給了行業致命一擊:2022Q2季度,騰訊云企業服務收入出現同比負增長。期待阿里Q2財報,大同小異:云計算收入增速降至10%,創歷史新低;營業利潤率再次由正轉負。云計算一直被認為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互聯網企業的“第二條增長曲線”。怎么現在變成這樣了?云計算行業是否被誤判?我不這么認為。在國內云廠商哀鴻遍野之際,國外云廠商AWS、微軟云、谷歌云卻在穩步快速增長:同期營收增速高達33%、20%、36%。要知道,2021年之前,亞馬遜的營收增速是阿里云面前的“小弟”;即使是當時占比不高的騰訊云,增速也和亞馬遜一樣。但從2021年開始,高增長的阿里云、騰訊云開始一路下滑,到了現在的階段。國內云計算行業怎么了?1.客戶結構變化后,還能去哪里挖金子?“增長放緩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包括宏觀經濟活動放緩、主要互聯網客戶收入下降以及中國互聯網客戶需求疲軟。”在2022Q2電話會議上,阿里高管解釋了收入增長不佳的原因。事實上,不僅是阿里云,國內很多云廠商都有很大的收入權重來自互聯網企業云服務。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阿里云占互聯網行業客戶收入的48%。根據騰訊2022Q1電話會議:云業務收入50%來自其他互聯網公司,40%來自金融、制造等傳bingo bingo live統企業和政府部門。這樣的客戶結構,在互聯網行業的景氣周期里,當然是順風順水。然而,2020年之后,一方面,互聯網本身的增長紅利見頂。另一方面,隨著監管的收緊,在線教育、游戲等云用戶量大的領域或多或少受到牽制。這樣一來,云廠商的增長自然同時受到影響。看到這種情況,很多投資者難免會有芥蒂。比如有人評論說騰訊云是要借助企業微信、騰訊大會等PaaS、SaaS層的優勢走差異化路線,說指望它帶動騰訊重新增長是不現實的。但是,騰訊自己顯然不這么認為。在兩個月前的騰訊智慧能源大會上,相關高管表示:“企業微信、騰訊大會等產品是我們進入能源領域非常好的起點。”在去年的阿里云峰會上,其高管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阿里云已經做好了全面服務政企市場的準備。”也就是說,云廠商把新增長539中兩號的預期空轉移到了能源行業。不難理解,上一階段云行業的高增長來自于互聯網行業的高速增長和對云的雙擊需求,而現在最繁榮的賽道是能源行業。以新能源為例。電動汽車終端龍頭特斯拉在美聯儲整個放水周期中,增長率超過100%,股價從疫情開始到最高點上漲近17倍。新能源的發電端——風電、光伏、氫能,輸電端——電網、UHV、儲能也在經歷一個高景氣周期。以儲能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自4月份市場觸及低點以來,近30只儲能概念股的股價在過去3個月里上漲了一倍以上。那么,云廠商在這方面的落地情況如何呢?“過去,啟動和停止抽油機至少需要40分鐘。現在,只需輕點鼠標,幾秒鐘就能完成。”這是相關媒體寫的大慶油威力 彩 程式田某采油廠的數字描述。也是能源領域數字化的一個縮影——已經幫助了能源企業,解決了中下游的開采加工問題。效率的提高是受歡迎的,但云計算供應商和能源公司實際上都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資料顯示,“馮光存儲”的典型企業:天能重工、隆基綠色能源、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基本沒有關系;相比互聯網行業的Aauto Quicker、斗魚、虎牙,帶寬成本占營收近10%。換句話說,能源行業并不只是需要云計算服務,或者無法像互聯網行業一樣支撐阿里云的高增長率。對于能源行業來說,上游的勘探開發是一旦解決就能盈利的數字化核心需求。這也符合國內企業上云的普遍需求——幫助快速擴張,實現業績增長。要實現這個目標,云廠商需要從IaaS到PaaS/SaaS的一站式服務,尤其是“PaaS+SaaS”的服務能力。然而,云計算目前的計算和數據處理技術很難實現。Gartner數據顯示,到2021年,中國云計算市場PaaS+SaaS占比僅為35%,IaaS占比63.6%。當然,國內云計算巨頭也深知這一痛點。2021年后,他們都開始調整組織架構——“銷售派”讓位于“技術派”。但是,技術積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技術支持能極大匹配需求之前,能源行業對cloud 空的有限需求可能很難改變。俄勒岡基諾彩開獎時間相比之下,處于云高速滲透期,對云有很大需求的國企、金融等行業,似乎更符合當前云計算的成長進度。以天翼云為例。到2021年底,將幫助建設20個以上省級政務云平臺、300個以上地市級政務云平臺、1000個以上智慧城市項目。體現在數據上,2018-2021年,IaaS業務市場份額連續四年穩步增長。但這一塊注定是國家隊的主場——國資背景的聯通云、移動云、天翼云。云計算巨頭的發展并不盡57 台 現場 直播如人意。原因很直觀。政府、企業、金融都是基于特殊的行業背景。“上云”要考慮的首要因素是安全性,對云服務提供商的資質要求非常嚴格。導致下游需求端接力加速釋放,確定性不強。數據上也有反饋。對于阿里云來說,在2022Q1-Q2,來自非互聯網客戶的營收占比從52%上升到53%,但其營收的絕對值有所下降——從98.6億下降到93.7億。擴大客戶數量成了瓶頸。讓現有的“忠實客戶”多付錢是否可行?眾所周知,IaaS層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具有高度的同質性。為了留住客戶,廠商需要在價格上妥協。國內目前價格基本一致,利潤不大空。基于此,PaaS/SaaS在IaaS基礎上的差異化技術服務是利潤空-IaaS毛利率10-15%,PaaS毛利率50%,SaaS毛利率70%之間的常規操作。但在PaaS層面有了Docker、K8S等容器技術的支持,現在PaaS/SaaS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脫離IaaS,“捆綁服務”的邏輯崩塌了。分離后,IaaS在市場選擇中趨于獨立存在。至此,決定IaaS廠商市場競爭力的最大因素再次回歸價格。對于阿里云來說,在深化PaaS和SaaS服務之前,IaaS漲價可能并不容易。那么,在技術尚未見效的現階段,如果能在“節流”方面下點功夫,或許也能為性能的提升做點貢獻。二是國內盈利空乏力,出海路途遙遠。可以看到,海外云服務商中,亞馬遜和微軟的利潤率長期保持在30%以上;谷歌近年來的大量投資導致了負利潤,但正在逐步改善。但相反,作為國內云計算優秀學生的阿里云,卻常年在線上線下都難以盈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國內外的成本結構不同。眾所周知,IDC成本是云業務的主要支出之一。比如云廠商就像火電廠,IDC就是發電需要的煤。從數據上看,國內云廠商都是打工仔,每年都要向運營商支付巨額帶寬使用費。以金山云為例,其IDC成本占比60%+。但海外云廠商是老大,IDC成本負擔遠不如國內。不難理解。畢竟國內云廠商不能參與“挖煤”,但海外云廠商可以自建網絡。比如谷歌從2010年開始自建海底電纜,其2016年推出的“更快”甚至成為當時歷史上最快的海底電纜。這樣Google既可以用自己的網絡,又可以當老大,通過向被服務的企業收取數據傳輸費來吸收一部分IDC成本。除了成本結構,產品形態結構,國內和國外也相差甚遠。根據云資源的共享程度,云計算服務可以分為三類:公有云、混合云和私有云。簡單理解相當于群租、合租、整租:群租:與其他私密性和安全性差的“租客”共享資源;共享一個獨立的“房間”,有價值的、私密的東西都能得到保護;“整租”最有利于隱私和獨立。數據顯示,2019年之前,國內云市場以私有云為主。目前公有云業務有所好轉,但私有云仍占43%;相比之下,美國以公有云為主,占比接近70%。對于云廠商來說,客戶很難青睞私有云。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客戶建立一個獨立的“房間”,不僅要做“設計師”——個性化服務,還要做“施工隊”——總集成商。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無法通過標準化實現規模效益。以金山云為例,隨著其私有云業務的不斷發展,相應的“解決方案開發服務成本”迅速增加。導致公司整體經營效益受到拖累——金山云的毛利率在2020年后逐漸下降。整體來看,云廠商目前國內的成本539 奧結構和產品結構很難“砍掉”。云廠商突破盈利的共同選擇是出海。例如,阿里在2022財年提到,我們的海外市場年購買用戶超過3億…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此同時,國內云廠商也在加大技術研發投入。2020年4月,阿里宣布三年內再投資2000億,服務器數量從100萬擴大到300萬。同年5月,騰訊云宣布5年內投資5000億參與“新基礎設施”的布局。換句話說,云廠商在公有云接受度更高的海外擴張;在加強基礎RD投資的同時,我們將通過差異化服務尋求更高的定價權。但就海外拓展而言,阿里云、騰訊云國內節點2000+以上,海外節點只有500+和800+分支,布局較弱,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值得注意的是,云計算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非常高。谷歌技術基礎設施高級副總裁Urz Hols曾說過:單個谷歌云計算區域的成本是3-6億美元,其次是維護成本、水電和硬件升級。但這是行業內部問題,難度大但可控,更大的海外擴張風險不確定。在海外市場,不僅有亞馬遜、微軟等地方豪強的競爭,還有諸多監管風險。阿里云去年丟掉抖音的訂單,就是一個縮影——一紙監管合規指令。阿里云每年8億的訂單都在亞馬遜云手里。但大的資本支出,除了基礎設施本身的燒錢,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折舊費用也會在短期內侵蝕云廠商的利潤。這樣一來,利潤率低、盈利難的問題短期內對目前的國內云廠商來說是難以解決的。總結阿里云和騰訊云的增速下滑,既是自身困境的呈現,也是現階段國內云計算行業的縮影。最大客戶互聯網公司需求疲軟,是國內云廠商失速的直接原因。但短期內很難找到新的掘金方式,技術投入也很難取得短期效果,這讓云廠商陷入了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的困境。面對下行的宏觀環境和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國內云廠商想要“鯉魚躍龍門”,不可能一蹴而就。此時此刻,或許只有收起你的鋒芒,找到正確的路線養精蓄銳,才能等到爆發的那一天。
Posted in賓果賓果 bingo bingo相關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