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出品|開源中國軟件吞噬世界,開源吞噬軟件,云吞噬開源。云與開源的之間的關系并不簡單,一方面二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MongoDB、Elastic 等開源企業都與云廠商有過正面沖突,云廠商 “吸血” 開源的說法不絕于耳;另一方面,云和開源又是 出品|開源中國軟件吞噬世界,開源吞噬軟件,云吞噬開源。云與開源的之間的關系并不簡單,一方面二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MongoDB、Elastic 等開源企業都與云廠商有過正面沖突,云廠商 “吸血” 開源的說法不絕于耳;另一方面,云和開源又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合作關系,開源成就了云時代,而云開啟的 SaaS 時代,也為開源商業模式拓展了新的渠道。OSCHINA 特別邀請了4 位業內具有代表性的專家,來探討一下開源與云到底該走向何處?主持人:王曄倞:支流科技技術 VP、Apache APISIX Committer嘉賓:馮若航,磐吉云數 Founder & CEO、Pigsty 作者、PostgreSQL 中文社區開源技術委員張倩,天際資本創始人劉松,PingCAP 副總裁01 開源和云的矛盾,源于何處?王曄倞:近幾年,云廠商吸血開源軟件的說法在國內傳得沸沸揚揚。也有人認為,云和開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個人所處的維度不一樣,觀點也不一樣。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開源吞噬軟件,云吞噬開源。那么,云吞噬開源的命題成立嗎?如果成立,它是怎么吞噬開源的? 馮若航: 首先要定義清楚,什么是云?什么是開源?云的邊界是什么?云這個詞的背后是云硬件、云軟件,二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模式。云硬件賺的是資源池化、超賣、規模效應的錢,而云軟件賺的是運維外包、共享專家的錢。最初,云概念講的是云硬件的故事,也就是13-2期所謂的 IaaS層生意,就是讓計算存儲網絡資源像水電一樣,而云廠商扮演基礎設施提供者的角色。然后通過規模效應壓低硬件成本、人力成本,從而獲得優勢。但是云廠商很快就把手伸到了軟件上,開始做PaaS生意了,這就是云軟件。我認為云軟件和開源是有沖突的。云軟件的模式大體上是這樣:把開源軟件套上殼,加上自己的服務器管控以及共享的運維人員和專家,就成了云服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云數據庫。關于云軟件和開源之間的矛盾,有一句話非常精辟:“多年來我們像個傻子一樣,任他們拿著我們開發的東西大賺一筆。”最開始台 74只有商業軟件可以用,而且賣得很貴。但隨著開源軟件的崛起,用戶又有了新的選擇。開源軟件不要錢,但要用好它,門檻很高,所以需要雇傭開源軟件專家。這就是開源真正核心的商業模式。開源軟件好用,免費吸引了很多用戶;用戶自己整不明白,需要專家,所以創造了很多高薪崗位;這些崗位又產出了專家,然后產出了更多的開源貢獻者;這些開源貢獻者,讓這個開源項目更好用,吸引更多的用戶,從而形成了一個閉環。而云的出現,其實打破了這個循環。 云軟件的本質是什么?運維外包,還是一種具有規模效應的運維外包。它把開源的各工作崗位集中到了云廠商內部,此時就會出現壟斷。云廠商很可能不會回饋開源,甚至選擇直接分叉開源軟件,最后導致開源社區分崩離析,傷害到所有用戶的軟件自由。 這就是云和開源社區的一個核心矛盾點。 劉松:我們不要把云廠商放在被告席上,因為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面,云廠商為很多中小客戶創造了價值。開源和云是有分工的,開源的側重點在軟件的生產階段,而云被創造出來以后,是用來部署和集成軟件的。開源項目都是單個的,但用戶需要的可能是由數十個開源項目打包成的一個云服務,包含數據庫、開發框架、AI 工具等等。云和開源并不是天然的敵人,但也確實存在競爭。最大的競爭就來源于商業公司對利益的爭奪。開源軟件幾乎是免費的,但如果云廠商將其打包成服務賣出去,卻可以獲得數倍的利潤。 開源軟件的購買成本接近于零,但使用它需要技術人員,該付的錢一分也不少不了;云需要付費,但可以提供全托管服務,用戶沒有任何技術也能使用。 MongoDB 為了在云上能夠自我保護,修改了開源協議,盡管該協議不被 OSI 認可,但其推出的云服務非常成功。開源軟件上云,并且通過云服務的模式售賣,已經成為過去幾年最成功的商業模式之一。 反過來說,開源軟件在初始階段,比如教育市場的階段,要靠自己去積累用戶,這就需要云廠商來幫助它降低門檻。一旦雙方都開始追求商業利益,一定會打架,競合是必然的,但是未來將會找到一種對彼此有利的方式。 張倩:云和開源軟件的矛盾并不在于開源協議是否允許云搭便車,而是有資金,有技術,有客戶資源的大型壟斷企業合理合法地“剽竊”開源勞動成果,卻不回饋。 很多開源軟件公司都在追求創新,沿襲早期黑客精神追求自由,并且在部分細分領域做到了極致,開發了很多好用的工具,是一個特別有生命力的組織。但當這些開源軟件公司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更好的環境去發展時,大企業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機會對其進行擠壓。 我覺得中國的云廠商也很無奈。中國的甲方客戶往往很強勢,需要很多的服務,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只要是能找到的開源軟件,云廠都會合理合法地拿來使用。這必然會產生商業矛盾。 那要怎么解決呢?突圍還是要抓住自己的產品機制,在單點上能夠最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使用戶產生粘性。像PingCAP,就是在阿里、騰訊等幾大云計算巨頭當中PK出來的。當你弱小的時候,議價能力會弱很多,但是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很強大,客戶點名要你這個產品的時候,反而能跟海外的云廠家會有非常良好的合作,獲取更多商業機會。 馮若航:評價一個事兒,我們講三個維度:法、理、情。云廠商用開源時如果遵守了開源協議,就遵守了法律,但法律是最低的底線。就算遵守了協議,在理和情上也都不沾邊。 為什么呢?就像劉松所說,開源更偏向于軟件的研發,而云更偏向于軟件的運維。但是,做運維的云攫取了大部分軟件價值,這在法理和感情上都說不太通。 舉個例子,我自己是PostgreSQL 中國社區開源委員會委員。PG 采用 BSD 協議,允許公司把這數據庫換個皮,就是包裝一下后再拿去賣。我們并不會針對這些廠商,但云廠商是個例外。就是因為云廠商有規模效應,會改變整個生態的結構。我們社區的運維或者DBA 的工作崗位被云廠商搶走了,所以社區會針對云廠商做出反應。 云的出現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開源協議,比如 SSPL。它規定,如果云用了這個開源軟件,它就必須把這一套管控的代碼也開源出來。Redis、MongoDB 以及其他一些新的數據庫都在使用 SSPL 協議,一些原來用 Apache 協議的開源軟件也改成了AGPL 協議,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應對云廠商搭便車。 02 云模式到頂了嗎? 王曄倞:有人認為,海外的軟件用戶付費意愿很強,國內的付費意愿很弱;只有國內的云廠商才會白嫖,海外的都會回饋。難道國外的月亮就更圓嗎?國內云和開源的情況到底如何?云模式已經到頂了嗎?張倩:我們天際資本在云計算領域累計投了兩億美金,馬上要接賓果賓果近三億美金了。在云這個領域,海外和國內的結構很不一樣。直到今天,海外的三大云巨頭都實現了不錯的增長台66。 據不完全統計,海外公有云的滲透率已經達到 70% 以上。但在國內,據麥肯錫發布的數據顯示,完全私有云部署在50%以上,公有云占比 20% 左右,混合云占比約 30%。 這就意味著,中國還有50% 的軟件服務沒有被公有云影響到。在國內,很多人都覺得,混合云的空間肯定大于公有云。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很多行業特別是金融、交通、通訊、能源等十三大核心行業中,很多大型企業都是國企,考慮到合規、安全等各方面,更傾向于選擇公有云。 在中國,到底是公有云更有前途,還是混合云更有前途?十年之內,大家肯定認為混合云更有前途,但是十年之后怎么樣還頗taiwan lottery有爭議。最近兩三年,隨著物聯網、自動駕駛以及各種智能終端的快速崛起,邊緣云也逐漸成為一個不小的市場。公有云、混合云、邊緣云很可能支撐起分布式云的結構,這遠遠比海外的情況要復雜得多。 那云模式是不是已經到頂了? 美國的云服務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中國的云增速又高于美國。考慮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制造國,未來還會衍生出更多行業云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看到,在金融云、醫療云等方面,中國的解決方案比美國要復雜得多。在某些細分領域,中國可能還要更先進。因為中國是第一數據大國,而且結合 AI 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云可能會出現軟硬一體的創新方案。所有這些都讓我覺得,云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跟海外開源相比,中國的開源可能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中國的云起步落后了將近十年,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差距已經縮短到 5 年了。不過,我們的一些基礎軟件、核心的開源技術或開源產品,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海外。 2020 年 GitHub 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程序員在 GitHub 的貢獻占比為14%,美國還是最大的貢獻者。但這兩年美國已經有所下降了,約為20%,相信按著這個趨勢走,再過十年,中國對開源的貢獻可能成為世界第一。 最后再補充下中國的開源生態。Gitee 是中國開源生態里面做得最好的,但跟 GitHub 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不管是程序員的數量,還是項目數量,都只有 GitHub 的十分之一。我們也看到,Gitee 這幾年的年化增速遠超 50%,遠高于 GitHub。總而言之,中國的開源產業與美國相比雖然存在很大差距,但是由于增速更快,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馮若航:我認為軟件使用的范式出現了四次典型的轉變:商業軟件、開源軟件、云軟件、云原生軟件。其實就是從商業跳到開源,再從開源跳到云,再從云跳到云原生。以數據庫為例,1.0時代,商業軟件以Oracle 為代表,賣得很貴,所以出現了開源數據庫。開源數據庫不要錢,但是用好它需要專家,這是很多公益性質的開源軟件真正的商業模式。 于是3.0 時代,云出現了。對于云,要一分為二看待。IaaS層云硬件對開源有很大的助力,但云軟件則恰恰相反,它跟開源軟件會產生直接的競爭。 那么4.0 時代,也就云原生時代,其實就是用開源軟件來替代云軟件。多云部署是個大趨勢,為什么呢?因為用戶不想被廠商鎖定,多云就是一個選擇。 那么,云是不是到頂了?我認為對于公有云、云硬件來說還沒有到頂,但是對于云軟件來說,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因為云軟件的對手是商業軟件而不是開源軟件。 云數據庫挖走的用戶都是Oracle、SQL server的用戶。云數據庫比商業數據庫又好用又便宜。買Oracle,一個月要一萬塊錢人民幣的授權費,阿里云400 塊錢用一個月,AWS 1000 塊用一個月,整整便宜了十倍。 如今能直接用好開源軟件,還能把1000 塊的云數據庫砍掉,只需要20 塊錢的硬件成本。以前之所以做不到這一點,是因為開源軟件太難用了,只有開源專家才用得了。想要用好開源軟件,還得花五六萬雇一個開源數據庫專家,才能享受20 塊錢一個月的價格。 但是云原生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它已經可以管理好數據庫了,即使沒有專家,你也可以用20 塊錢的硬件成本去跑數據庫。不僅便宜,而且好用。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很多用戶選擇開源的云原生解決方案,而不是云,特別是公有云。這就是我認為云軟件可能會見頂的一個原因。 國內云和國外云的生態其實不太一樣。國內的云廠商缺少分寸感,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云作為基礎設施提供商,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性,而不是說把所有的軟件都要做了,否則它會與所有的軟件廠商為敵。 像AWS 在這方面就相當開放,允許開源軟件放在它的云市場上去賣,用它的云硬件部署軟件,跟它同臺競技。但是在國內,別說PaaS、SaaS,甚至在應用層,云廠商都有可能跟開源軟件存在競爭關系。如此一來,高凈值用戶怎么可能會把自己的數據放到云上呢?因此我認為,云的成本和中立性是兩個很致命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好,云的增長動能會受到很大的損害。 張倩:我覺得若航非常理想化,如果中國的商業市場是像若航希望的方向發展,那創業者都會非常高興。 中國十三大核心行業比如金融,對行業解決方案的依賴性其實是非常重的,需要供應商提供很多的配套服務。然而開源本身是一個小組織,是不協調的,缺少組織性的。我難以想象,所有開源軟件加在一起就能給四大銀行提供一個自主可控或者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那整合、協調的工作誰來做?肯定是大企業,比如說阿里云、華為云或者說原有的一些解決方案提供商。 去年出現 Log4j 漏洞問題時,很多企業其實不知道漏洞到底在哪里。如果企業最后被網絡攻擊了,那這個責任誰來背金球獎2021?這在中國是非常現實的商業問題,對投資者來說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我認為至少在五到十年這個階段,云被開源替代或者如若航所說的,云廠家就做好IaaS,然后 PaaS 和 SaaS 都留給開源這種理想的狀態,在 70% 左右的行業是看不到希望的。當然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劉松:若航有些理想,完全忽略了真實世界的復雜性和差異化的特點。任何一個開源項目都只能解決用戶大需求中的一點點的問題。 全球各地的云市場,差異有多大呢?在越南,開發者都在用PingCAP 的開源版,但不會付費;日本的大型游戲廠商連DBA 都沒有,所有人都在忙著業務,它就愿意用一個“昂貴”的云服務,因為沒有人掌握技術;在硅谷,全是像若航這樣的人,技術搞定一切,利用開源軟件就能自給自足;在美國中西部,比如芝加哥,都是商業人士,沒有多少技術人員,就想趕緊買一個云服務,所有事兒都包給它;在北歐,做數字化應用的企業都用開源軟件,也用公有云;德國企業流行買套裝軟件,傳統的咨詢服務非常多,基本上都用大型公有云的IaaS 層。 可以看到,每一個地區的用戶復雜度、場景復雜度都有各自的特點。 此外,每個地區的人才供給情況也不一樣。大家很難想象,在中國和美國以外,還有一個大量供應開源開發者的地方,就是印度。我們有很多的項目都在印度,他們用我們的開源數據庫,然后在云服務上部署。一沒見過面,二不去人,連服務都在云上完成,這不是開源最佳的一個組合嗎? 歷史上任何一代技術最開始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這個技術是一種革命性的,一下子就會把原來的東西覆蓋了,但實際上真實世界永遠是混合的。03 在 PaaS 層,云會被開源軟件所替代? 王曄倞:在PaaS 層,云是不是真的會被開源企業所替代?云會退回Iaas 層嗎?一邊是云廠商,一邊是開源企業,它們未來在SaaS、PaaS層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表現?馮若航:云不會主動退回 IaaS,而是會被專業的軟件創業公司趕回 IaaS。這個軟件創業公司不一定非得是開源的,因為開源和閉源與否在這件事上并不重要。 首先,云廠商很難在細分領域做到極致。舉個例子,阿里云的云數據團隊已經完整地換了一撥人了,因為做得最好的這批人出來創業了。創業做什么?做云數據庫。什么樣的云數據庫?在阿里云硬件上的云數據庫。 第二,云廠商沒法把這個事情做到最好。為什么呢?因為云軟件解決的是運維外包的問題,你想用好開源軟件,它需要的不是數據庫原廠,而是資深甲方用戶老司機。這就好比造車的和開車的完全是兩撥人。 要做好云數據庫,需要非常復雜的場景來打磨。舉個例子,平安銀行既用 TiDB 也用 PG ,并且有很深的積淀,所以他們就自己做 TiDB 和 PG 發行版。那么像平安銀行這樣具備技術能力的企業,一旦將能力沉淀下來,就會成立所謂的軟件創業公司,來跟云廠商同臺競爭。 在使用 PG 方面,我們比云廠商用得更好,所以就把運維、使用、管理的經驗做成一個軟件,去跟云廠商同臺競爭。這么一來,每一個領域都會有更專業的人去卷云廠商,在這些細分領域,云廠商最終一定會被打回 IaaS。 因此,只要開源社區愿意在易用性和運維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把他們的軟件做得更好用,比云數據庫更好用,我認為云廠在這方面是很難與其競爭的。 對于云廠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放水養魚。他們在 IaaS 層有非常好的積淀——存儲、計算、網絡這些,別人干不過他們。但是對于他們的弱項——軟件方面,應該去接納創業軟件公司來共建生態,而不是選擇自己下場。所以我認為,云會在PaaS 層面會被一大堆軟件創業公司給打回去。這是最終博弈的均衡點,實際上可能需要三年,可能需要五年,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是內在的動力是這樣的。 劉松:偏互聯網的創業型公司與使用云計算的全球500 強大企業,這兩類群體在選擇云軟件的時候肯定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因為就軟件行業而言,絕對不是技術領先者通吃,而是涉及各方面的能力。 總的來說,在PaaS 這一層,開源軟件在未來八到十年會占據更主導的地位,但是這個主導地位是占六成還是占七成,還不好說,也不代表主導了就不給云廠商的技術團隊留有空間。現在,全球云上用戶已經有幾百萬,不同類型的用戶選擇不一樣。技術原教旨主義的人,主要選擇開源技術棧;但是相對“傳統”大型企業的,尤其應用本身也是比較傳統的,可能追求的是高可用、安全性。 張倩:云廠商,特別是中國云廠商的整體實力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從商業邏輯來講,他們絕對不可能自己主動說不做 PaaS。要想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讓客戶滿意,云廠商肯定要有自己的戰略場地,不管 PingCAP、Oceanbase 等開源軟件做得多好,也一定要把數據庫抓在自己手上。 在核心的領域,云廠商很可能會把一些市場攻下來,那最終云廠商和開源公司占的比例是多少,就取決于團隊PK 的能力。如果中國多幾個像 PingCAP 這樣的企業,那云廠商的份額可能就少些,反之則云廠商的地盤更大些。我認為終局還看不清楚,它完全取決于創業企業和云廠商誰的迭代速度更快,誰能更貼近云客戶的需求,誰更加具備行業屬性。04 云和開源的平衡點在哪? 王曄倞: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有些刻意地把云和開源放在了對立面。其實大家都知道,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那么,云和開源未來的發展,會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平衡點?馮若航:我認為開源和云最后博弈的均衡點,就是云廠商做 IaaS 硬件,而開源軟件和云在 PasS 層各占一定比例。 張倩:我覺得云廠商已經沒有投資機會了,已經進入下半場,幾乎不會有新入局者。所以我們聚焦在開源軟件。從終局來講,中國可能會有幾家大的全行業覆蓋的云計算廠家,再加上不超過十家的行業Player,所以云廠商最終就是二十家左右。 但開源軟件的機會是更多的。如果能單點突破,未來會出現幾千家,甚至上千億市值的開源企業。再過十年二十年,很多行業都會有開源軟件公司成為領頭羊。所以我覺得開源軟件的機會更多。 劉松:公有云未來的終局是什么?它可能是一個算力的沃爾瑪。沃爾瑪有自產的商品,但更多的是第三方的商品。 什么時候公有云廠商能夠容納那些可能剛剛有 1.0 的版本、非常有特色、一個客戶都沒有的開源軟件,并且通過AI、搜索技術,讓用戶能很容易匹配到該軟件的時候,云廠商和開源生態可能就實現了最理想的終局。 對于任何特定的、復雜性的需求不管是人少、業務量小的企業想要獨特的功能,還是全球 500 強大企業想要高可用、安全性,能實現跨全球業務的軟件,公有云都能提供一個恰如其分的選擇。這是開源的多樣性和云的規模效應能結合的最理想的情況。 到今天為止,無論是從成本和多樣性來看,我覺得云遠遠沒有達到它當年的承諾。 本文首發于開源精選集《開源觀止》第 3 期,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查看:https://oscimg.oschina.net/public_shard/opensource-guanzhi-20220810.pdf
Posted in賓果賓果 bingo bingo相關討論區